产品-梁宁个人总结

产品经理

2024-05-05 05:56:06   2025-02-11 07:44:20   产品经理(道)   86 views  

 

[目录]







一、如何观察判断一个人(如何观察判断一个产品)

ps:个人感觉还是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观察
1.感知层(外观等感知)
2.角色框架层(每个人都会被角色驯化)
3.资源结构层(财富人脉精神等资源)
4.人的能力圈
5.内核(存在感定义)




二、同理心:愉悦与不爽

愉悦=需求被满足(生存、社会、精神、存在等条件被满足) 绷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就是爽
不爽=不被满足(在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
持续满足与愉悦才能长时间支撑下去




三、同理心:愤怒与恐惧

愤怒=边界被侵犯(生存、存在感等边界)
恐惧=愤怒、焦虑、羞耻本质上也是恐惧(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超过愉悦的动力
恐惧是痛点(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的花钱:医院、教育、医美)




四、用户潜意识(防御与说服)

人认为正确的选择(人会基于某一个角色交流)在真正需求的时候未必与理性选择一致
一个好产品不会让用户启动防御(不让用户思考:意识即防御)《Don't make me think》
产品没有机会说服用户(产品是不会说话的)不要让用户思考(给用户熟悉安全的感觉)
为集体做产品要研究集体人格




五、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成为角色 集体是角色的聚集 好的产品经理要做到去角色化

见到一个人首先大部分见到的是角色

人在高度压力下才会代入角色如果不能给予高度压力的情况下不要做角色预期

教育是反人性的过程(目的是便于管理)

确定目标(猫在指定位置上厕所)->建立恐惧边界(在其他地方上厕所:呵斥惩罚)->放进清晰标的(给定一个猫砂盆)->给予红利(在猫砂盆上厕所:给予零食奖励)->重复(不断重复)->完成角色化(被驯化)

做产品不能想用户应该怎么样(一个人[应该]做的大多都是基于角色出发而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潜意识行为)

大多数人习惯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对个体的产品要接纳和观察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鲜活的人做用户研究

而对集体则要代入角色化(即使反人性)研究集体的人格观念共同记忆








六、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做产品经理善于用右脑思考而做流程管理的人善于用左脑思考

左脑发达的人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时间观念更强效率更高善于人际之间的交往,具有高情商

右脑发达的人感受力强在已有的逻辑上能建立新观察更难控制情绪(更有激情的表达能力、更有人格魅力、时间观念差、无法控制时间)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七、机会判断

点线面体
先选经济体->找领域投周期
个人经济的崛起需要获取至少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360免费安全一个点(通过免费赠卡巴斯基快速积累用户)->安全平台->互联网流量分发平台
面打架的时候点有红利(搜索引擎大战搜狗、360、百度打架有人在三家公司连续跳槽工资涨4倍)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
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
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
的成果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八、痛点是恐惧

痛点的根本是怕是恐惧

痛点,是做产品的抓手。另外一个做产品的抓手,是爽点。

什么叫爽点?

人在满足时的状态叫愉悦,人不被满足就会难受,就会开始寻求。 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立刻得到即时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自我实现其实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人格、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网红产品们靠的是痒点。

痒点是什么?这也是我自己定义的,痒点满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
什么是虚拟自我?就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

比如,淘宝第一网红雪梨,在谈她的运营经验的时候说,为了营造更好的形象,每次为新款的衣服拍照,只有45公斤的雪梨要提前一周节食。你在微博上看到的那种非常“随意”的街拍照片,是她用10天时间拍摄,然后挑选和修图运营出来的产品。
在微博上发照片,就是她与粉丝最重要的互动。她要用她的照片,为粉丝营造出一种生活场景,她说: “你卖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满足女孩心中美美的幻想。”
雪梨的粉丝成套地买雪梨的穿搭,她们买的不是衣服,不是基于功能性的需求,不是天冷了需要一件衣服保暖。而是我要穿雪梨在巴黎穿过的那件衣服,穿上雪梨的衣服,她们就会觉得自己部分地过上了雪梨所营造的生活。
**这就是一种虚拟自我的实现。**

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不错的点。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比如说,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吃饱了”和“吃得很满足”,这是两个概念。吃个馒头能饱,但是仅仅是满足了功能需求,不能支持好产品的概念。
酣畅淋漓地吃一顿海底捞火锅,大汗淋漓,感觉爆爽。这就抓住了爽点,这是好产品。
怕吃火锅长胖,抓住这一点的恐惧,抓住痛点,也有产品空间可以做。或者还可以做一个美美的网红餐厅,像雕爷做的薛蟠烤串。用户点一份干冰爆米花,吃一把,两个耳朵往外冒干冰的白气,人人都会拍张照然后发朋友圈,这是痒点。
吃顿饭,其实也可以有痛点、爽点、痒点这些不同的切入点来做产品的。





九、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第一套用户画像:羊群与草地

比如,YY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学凌给我讲了一组用户画像,我早期做产品就是用他的这组用户画像来做的。他教我说: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养羊,所以我先要有第一只羊。如果这一只羊能够在我的草地上活下来,玩得很好,那么我的草地就是没问题的,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你就会发现头羊才是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只头羊可以管一大堆羊,你就不用管了,那些小羊就不用管了,头羊都会管。只要有头羊,羊群就可以聚集。

羊多了就会有狼,狼多了,我就把羊圈起来,然后向狼收费。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社区,都是按照这个场景和用户描述去做的。

在这里我们谈到了几个用户画像: 第一只羊、头羊、狼。

你的草地上来了第一只羊,接着这只羊吃了一又草,死了。第一只羊是什么?就是你迎来了第一个用户,这个用户玩了一下就走了,再也不来了,就叫“死了”。那怎么办?你再拉来第二只羊吗?有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相亲后男生不再主动联系,你就放弃,在这里也一样,就是因为不匹配。

一个人的自然状态,让另外一个人觉得不喜欢,和你准备的一个产品请一个用户来用,用户不喜欢,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你可以为了留住这只羊,动用很多外部资源,比如我从外面买草买料,可以暂时把这只羊留下来。但这其实是靠额外付出,才能撑住场面。

并不是说你的产品、你的草地已经具备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所以如果你要有羊,还是需要回来继续解决你自己的草的问题。接着你有一片草地,迎来了第一只羊,这只羊吃了一又草没死,但是玩得不开心,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有了一个产品,来了一个用户,然后这个用户用了一下觉得也还可以,但是没那么爽。

这个时候你可以引入更多的羊吗?也就是说你要开始推广你的产品了吗?当然还是不行,其实这依然是你的草的问题,你的产品的问题。

日本的剑圣宫本武藏,有一本书叫《五轮书》。他说: “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你要斩杀的其实只有你对面的一人。”

所以测试你的产品,其实你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① 首先要有第一只羊;
② 这只羊在这里过得很好、玩得很开心,它得到了即时满足;
③ 这时可以引入更多羊,也就是产品可以推广了。

做产品需要磨炼自己的心力,让你的心非常硬,不能自欺欺人,不要骗自己感觉良好。不要觉得万一去推广时会有其他的羊喜欢。不能这样,你要从找到第一只羊开始。

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
你找到了这个用户,他可以在你这里得到即时满足,玩得很开心,那么针对这只羊,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去做推广,你的产品就可以被快速地推开。

头羊与网络效应

第二个关键角色是什么呢?是头羊。

李学凌说整个生态发展到最后,最核心的就是头羊。 整个企业的资源核心就是要去维护头羊,只要有头羊就会有羊群。有时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满,我们根本不用管,因为企业资源有限。

什么叫头羊?比如说论坛的版主、YY公会的老大、微博的大V、重度用户、淘宝的店主,这些都是头羊。
当你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头羊开始自己管羊群的时候,这代表着什么?其实这就代表了自组织的开始,你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

我想你可能听过曾鸣讲的《智能商业20讲》,其中说到了未来商业最核心的双螺旋:数据智能和网络效应。他还专门讲了为什么Uber没有网络效应。在这里,我再援引头羊的理论,把网络效应再解释一下。

Uber有头羊吗?滴滴有头羊吗?没有。Uber、滴滴都是一家公司直接服务每一个单点司机,所以Uber、滴滴不存在自组织,也没有网络效应。

当你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时,一个非常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数一数它有多少头羊。

比如说一个很火的摄影网站叫蜂鸟BBS,它大概有50个版主,所以它有50个头羊;那另外一个更火的BBS——天涯,最少有5000个版主,所以它至少有5000个头
羊。这样一对比,你就大概知道,天涯的网络效应肯定是远远大于蜂鸟的。百度贴吧有多少版主,就至少有多少头羊;淘宝上有多少卖家,就有多少头羊。那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百度贴吧和淘宝,它们的网络效应其实是巨无霸级的。

草地、第一只羊、头羊和狼就是一组经典的用户画像。 狼是什么我们放到最说。

其实,基本上所有玩互联网网络效应的、玩社区的,都用这一组用户画像去开启他的生态体系。

第二套用户画像——大明

另外一套经典的用户画像是我做的,有三个核心角色,叫大明、笨笨和小闲。在这一套用户画像里,第一个用户叫大明。

大明有什么特点?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比如说男人买衬衫就是大明,或者男人买一个手机或3C产品,他就是大明。因为他对他要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要寻找的核心是价格或者硬货。

这个时候,网站的页面做得再漂亮、格调再高雅,如果产品价格不好,大明一样不买账。 所以互联网产品中,大明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因为他对自己主动要找的东西是非常清晰的。

最早的互联网电商都是依靠大明用户开始的。比如成熟最早的旅游,卖机票、卖酒店,这些都是标准品。然后卖3C产品,也是标准品。比如,像去哪儿的搜索比价引擎,提供从同一班航班里找到最便宜的机票这一服务,这更是大明用户所青睐的一个经典产品。

京东其实就是定位于服务大明的,所以标准品的竞争几乎都是京东赢。为什么?因为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一、搜索自己要的;二、比价格。

京东的体量优势越来越大,对供应链的挤压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它服务大明用户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现在一些B2C品类暂时还有机会,其实是京东的火力还没有扩展到那里。标准品的电商,只要是京东来做,根本不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就能够压倒其他的商家,为什么?因为大明用户要的就是价格和效率。

当然了,大明用户还有一个特点,他没有忠诚度。 比如一个男士,他买衬衫,买了就走,不会再多看一眼其他的东西。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有一个朋友跟他说:“我对你的忠诚度就是10块钱。用易到和用其他的打车软件,如果差价是10块以内,那我就选易到。但如果说差价超过10块,不好意思,谁便宜我选谁。”这就是大明用户。

第二套用户画像——笨笨

说完了大明,咱们说笨笨。

笨笨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如果说男人买衬衫是大明,那女人买裙子就是笨笨。你问女生她想要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她真的不知道,我得看、挑选、比较,最后从各种信息中做一个决定。

所以如果男人要出门买衬衫,基本上一定会买一件衬衫回来;但如果女人要出门买裙子,她可能会逛十家店看了200条裙子,最后买了一顶帽子。

如果京东是服务大明的,那么现在有一个给女生用的App叫小红书,它就是一个经典的服务笨笨的应用。

我们来比较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京东有一个很强的产品目录检索,小红书没有这个功能。而且小红书搜索任何一个结果都会出一大堆产品,你想要用关键词过滤掉?做不到。为什么?故意的。
因为女孩儿的目的不是要有效率地、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东西,而是想东看看、西看看,看看有什么她不知道的,有什么她没见过的,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买一样。最后买的东西和她最初想要的东西相不相关,这不重要,这就是笨笨用户。

淘宝,尤其是智能化升级之后的淘宝,更是服务笨笨用户的。马云说淘宝是一个娱乐公司,为什么?因为每天晚上都有2000万的女生在淘宝上逛,什么也不买,就是逛。

但是,如果笨笨决定了要买什么产品,那么下一秒有70%-80%的概率,笨笨就会变成大明,然后开始去追求价格。

一个经典场景是我在豆瓣东西上找买东西的灵感,接着到淘宝上去找最便宜的一件购买。

第二套用户画像——小闲

第三个用户就是小闲。 小闲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我没有消费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如果说百度、京东服务大明,淘宝服务笨笨,那么腾讯其实就是服务小闲的。QQ聊天是因为闲,微信刷朋友圈还是因为闲,你玩游戏依然是因为闲。所以你在任何一个闲的时候,打开腾讯的产品一定可以帮你杀时间。
所以腾讯的用户往游戏和视频去转化,转化率就会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用户玩游戏也好,看视频也罢,其实他都是因为闲,是沿着小闲既定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路径发展下去,继续打发时间。

但是如果你要让腾讯的小闲流量转化为购物的电商,效果就很差,为什么?因为场景不对。 场景是个大词,我之后会专门讲。

总之,一个人到这来是来打发时间的,如果你突然让他买东西,他会觉得他心理建设没做好,他没有这个预期。

其实不单是腾讯,其他服务小闲的社区,比如说天涯、豆瓣、蚂蜂窝,用它们的社区用户去做产品的交易导流,效果都挺一般的。

总结

讲完了大明、笨笨、小闲,你就会发现,互联网的BAT就是服务这三类经典用户涨起来的。

• 百度服务大明,你要什么说清楚,我帮你找;
• 淘宝服务笨笨,没什么事你就上来逛吧,有层出不穷的东西给你看;
• 腾讯服务小闲,闲着没事的时候,打开腾讯的任何一个产品打发时间。

这三个用户和上面那个草地与羊的关系是什么呢?不管大明、笨笨和小闲其实都是羊,你想服务具体哪种羊,你就要按照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三种不同羊的需求,来管理你的草地,制作你的产品。

所以具体到痛点、痒点、爽点,你得让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按照他的心理预期,来吃一又你的草,如果吃得开心就再也离不开了。

刚才说完了羊,这个角色里其实还有一个狼,那么狼是谁呢?对于B2C的企业来讲,如果你是向B端收费,那其实狼就是B端。比如说像京东、淘宝,其实它们都是向上游挣钱的,所以商家是狼。

那对于腾讯呢?其实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在B端,而是在C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腾讯也会把少量的羊卖给狼,但是它主要是靠剪羊毛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的





十、设计产品时要包括产品的场景

场景本来就是产品的⼀部分。
你脱离了场景谈产品,就好⽐你给了⼀个⼥孩⼀件很漂亮的晚礼服,东西很美,
⼥⽣也很喜欢,但是⽆处安放。那这东西有什么⽤呢?

咱们都知道杰奎琳是美国历史上最优雅的总统夫⼈,她有⼀句名⾔:“我知道我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如我把⾐服穿得好更重要。”杰奎琳穿⾐服有多讲究呢?她陪肯尼迪出国访问的时候,她会提前要对⽅接机仪仗队的着装⽅案以及接机的场景,为的是当她⾛下飞机的那⼀刻,她的着装在整个场景中既⽆⽐和谐,又能⾮常好地突出⾃⼰。

有⼀篇⽂章讲到了电影《绣春⼑2》⾥的杨幂,⽤了⼀个词,我觉得特别有趣,说杨幂在这部电影⾥的作⽤叫“⼥性景观”。“⼥性景观”这个词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按照⼀个⼥⽣有多美来作⼀个⽐喻,有的⼥⽣就像路边的野草,完全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也会有一些美⼥是家庭盆景级,挺漂亮的,会有个印象。

但是有的美⼥,⽐如说像张艾嘉,茶道的张南揽,已经把⾃⼰修炼成了⾏⾛的艺术品。⽽杰奎琳真的是把⾃⼰做成了⼥性景观。
什么叫⼥性景观?就是你会专门花钱买⼀本她的画册,就好像你会专门花钱买某个著名风景的明信⽚那样。有⼈会把她的海报印出来,有⼈把她的头像设置成壁纸,就像对待美丽的风景那样。她的美已经是⼀种景观级别。

那么,这种景观级别的美是天⽣的还是刻意为之的?就杰奎琳来讲,她是把她⾃⼰作为⼀个产品运营,也就是她对⾃⼰公众形象的运营。

杰奎琳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照⽚?对于普通⼈来讲,⾼兴就拍张照。但是对于杰奎琳来讲,她的照⽚不是个⼈记忆,⽽是公众视觉,是公众记忆的⼀部分,是她⾃⼰的重要产品。你看到杰奎琳那些很棒的照⽚,是她精细化运营的结果,⽽照⽚中的场景就是产品的⼀部分,甚⾄是⾮常重要的⼀部分。

你想⼀想,如果脱离了出国访问的仪仗队背景,或者脱离了⽩宫中某⼀个特⾊⾓落的背景,只是⼀个美⼥,摆个姿势照个相,会有多少传播度呢?杰奎琳的做法是重视场景,有效地使⽤场景,然后在场景中成就⾃⼰的形象。

什么是场景

我们刚才⼀直在谈场景这个词,那场景到底是怎么定义?

要把场景拆开,场和景。“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户可以在这个空间⾥停留和消费,如果⼀个⼈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是什么意思?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要有情 景和互动让⽤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在消费产品,其实你是在消费场景。举⼀个⾼发的消费⾏为——吃饭。吃饭有多少场景?我们简单说⼀下。

⽐如说,早餐怎么吃?是⾃⼰对付⼀下,还是摆好盘、拍照晒朋友圈?这就是不同的场景。

中午饭怎么吃?你⾃⼰带便当,⼀边看⽹剧⼀边吃,这是⼀个场景;⼏个同事⼀ 起叫便当,在会议室⾥边吃边聊,这是⼀个场景;⼏个同事⼀起出去吃,然后AA制结账,这是⼀个场景;中午请客户吃饭,这是⼀个场景;中午情侣约会也是⼀个场景。 所以脑补⼀下,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场景下,发⽣的消费其实是完全不⼀样的。

接着再说晚餐。回家吃是⼀个场景,在单位加班叫外卖是⼀个场景,朋友聚会是 ⼀个场景,恋⼈约会是⼀个场景,请客户吃饭是⼀个场景,求⼈办事要摆排场是另外⼀个场景。

往细⾥还有⽆数的细分场景。

所以开⼀家餐厅绝不是说你要输出的产品就是菜,或者加上菜的摆盘。开⼀家餐厅就是要运营⼀个场景。 ⼀个朋友跟我说,他打算做⼀个便当品牌,决定打败黄太吉。他的⽅法是只做⼀ 种便当——寿司,因为寿司既健康又美味,⽽且时尚。
我就问他,你的便当的消费场景是什么呢?它的消费场景是⼀个⼈⾃⼰吃,还是 ⼏个同事⼀起吃? 如果你没有把它的消费场景考虑进去,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

咱们之前讲过点线⾯体,新场景的出现其实也是⼀个“体”,⽐如碎⽚时间就是⼀个新场景。

场景要能触发情绪

在移动互联⽹不成熟之前,我们要乘地铁,会堵车,也要等⼈。碎⽚时间本来就充斥着我们的⽣活,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的成熟,使你有机会把这些碎⽚时间利⽤起来。⽐如“得到”,其实就是抓住了碎⽚时间和认知焦虑的两⼤红利,然后成长起来的⼀只独⾓兽。

其实罗辑思维有⼀个例⼦,就很好地体现了场景的⼒量。不知道你是否记得2015年罗辑思维卖书的事?罗辑思维打包卖书的套装,⼀套六本,你不知道都会有哪些书,⼀共8000套。

⼀个淘宝店店主当时就觉得这个套装肯定有价值,因为只有8000套。所以他在开卖的第⼀时间就抢了10套,8000套书在⼀个⼩时之内就卖光了。

这个时候罗辑思维的群⾥还有⼈问,怎么没有了?到哪⾥买?于是这个淘宝店店主赶紧把他买到的这10套书上架销售。他想现在的状况是⼤家想买⽽买不着,那怎么也得加点价吧。

所以他标价450元,结果放了两天也没⼈来问。然后他就降到了原价400元,还是没有⼈问。打折以后依然⽆⼈问津,最后这套书在淘宝是零交易。

为什么同⼀套书,在罗辑思维的这个场景⾥,8000套书在⼀⼩时之内被⼀抢⽽空?⽽在淘宝店店主⾃⼰的⼩店⾥,打了对折,放了10天还是卖不出去?

原因就是罗辑思维搭建了“场”加“景”,在这个时间和空间⾥,⼤家⼀起疯抢,对彼此进⾏了意见挟裹和挤压。如果你架构的场景不能影响别⼈的情绪,不能形成对别⼈情绪的触发,它就不是⼀个场景。

所以淘宝店店主把书放在货架上,冷冷清清往地⼀摆,这个是没有任何情绪触发的,只是⼀个“场”,不存在“景”,它不是⼀个场景。

所以,场景的核⼼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的情绪。

在第⼀模块已经说了,其实⼈所有的理智和意识都是把⼈往回拉的,⽽所有的情 绪是在推动⼈的⾏动。所以⼈会去做⼀个动作,会往前⾛,是被情绪推动的。

⽐如电影《罗马假⽇》⾥,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个桥段。公主和记者⼀起⼤闹派对,被警察追,然后他们跑赢了警察,⽓喘吁吁地并肩在⼀个街边坐下。当时真的是很美,岁⽉静好,⽉落⽆声。

看这⼀幕的时候,我就在想,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吻她呢?果然下⼀个镜头派克就吻了赫本,这叫什么?这就叫场景和情绪触发。

只有能触发⽤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 互联⽹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商业竞争的全部。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络连接的⼊口。⼊口不是场景,它就像是淘宝店家有⼀个店⾯,那是⼀个时间加空间,但不是场景。想要成为场景,它还要能够触发情绪。

总结

你要规划⼀个产品,需要问⾃⼰ 七个问题:

1.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2.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刻满⾜了吗?这是⽤户画像的问题。
3.有多少⼈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4.⽬前⼈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是竞争分析的问题。
5.我的竞争⽅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你不要简单地看单点的竞争 ⼒,⽽是要看点线⾯体,谁给你赋能。
6.⽤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场景问题。
7.当⽤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呢?





十一、怎样⽤系统能⼒给⼈提供确定性

什么是系统能⼒?我以前问过这个问题, 给你泥⼟和⽔,你能做出⼀个苹果吗?

⼏乎每个⼈都会茫然,但是苹果树可以。⽤泥⼟和⽔做出苹果就是苹果树的系统能⼒。

我们看到的所有结果,都是系统能⼒的产物。你可以回到《机会判断:点线⾯体 的战略选择》⼀课⾥,思考为什么⼀个“点”没那么重要?因为任何⼀个“点”都附着在⼀条“线”上,每⼀个“点”其实都是⼀条“线”的截⾯。

这也是为什么结婚教练建议以结婚为⽬的的相亲,第⼀次见⾯正常平淡即可,没有必要专门地表现⾃⼰,因为每个⼈的⾃然呈现都是系统能⼒的结果。

⽐如⼀个⼈好的⾝材,其实是长期⾃律的结果;⼀个⼈得体⽽有美感的着装,其实是长期的审美陶冶的产物;⼀个⼈的神情和谈吐,其实是学识和性情的产物。所以⼀个⼈很⾃然地展现的⼀切,是层层叠加、长期积累的系统能⼒的产物。

当你说你要做⼀个产品,你需要的是建设⼀套系统能⼒。 就好像你想拥有好的⾝材,就必须得有控制饮⾷和保持运动的系统能⼒⼀样。

整体流程与确定性

这⼀课有两个关键词:整体流程确定性

2011年,我加⼊腾讯的时候,被震惊到的地⽅就是,这家以产品著称的公司,在内部沟通时没有⼈提产品这个词,谁说产品谁外⾏。⼤家经常会⽤的词是什么呢? 服务。

为什么?举个例⼦,⽐如说我们⽣产⼀个打孔机,⽤户要的是这个吗?
其实⽤户不需要⼀台打孔机,⽤户需要的是墙上有⼀个洞。
如果你定义⾃⼰在做的不是⼀个产品,⽽是⼀个服务的话,你的逻辑就会变成:
我需要提供怎样⼀种服务让⽤户的墙上有⼀个洞?

那⾄少有⼏种⽅案:
第⼀个就是做⼀个打孔机,然后卖给⽤户;
第⼆个就是做⼀个打孔机借给⽤户,或者提供⼀个服务,⽤户需要的时候,我就上门去给他打孔。

以⽤户得到这个孔为⽬的去提供服务,⽽不是想着我要做⼀个打孔机,然后卖出去,这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区别。
如果⼤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就想着要做⼀个产品来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出发点是提供⼀个服务,就会以⽤户获得和⽤户满⾜为中⼼来做设计。这两种⽅式的⽬的和实现途径完全不⼀样。
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个互联⽹的产品,⽽是⼀个ATM机,为什么呢?因为ATM机是⼀个最简单的产品或者服务。ATM机提供什么服务?取现⾦。那ATM机提供的确定性就是在验证你的ID后,问你需要多少钱,把现⾦给到你。

就像是罗辑思维提供的确定性,每天早晨6点多,罗胖都会给你60秒语⾳。60秒这个概念其实是马化腾提出来的,当时罗胖发了这条语⾳,他⾃⼰没有意识到,但马化腾马上就说这个60秒是个好概念。

马化腾是对确定性和压⼒点都极其敏感,也极其执着的⼈。
为什么确定性这么重要?我们都是有感觉的,⼈⽣如此不确定,所以当你看到有⼀个东西⾮常确定的时候,是让⼈留恋的。
我们为什么会留恋⾃⼰的家?因为⾃⼰的家是⼀个确定性的存在。但如果两⼈天天吵架,动不动就会把离婚、分⼿挂在嘴边,这就会产⽣不确定感。 不确定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让你投⼊时间或者持续依赖的。

所以我刚才谈了两个很重要的词,确定性和依赖。在我们整个课程的最后⼀课,
我会再讲⼀遍,希望你有空也多体会这两个词。

ATM机的确定性
还是回到ATM机的例⼦上,ATM机提供的确定性就是验证ID之后给现⾦,围绕ATM机系统能⼒的设计和建设,所做的⼀切就是为了保证这个确定性。
所以如果问ATM机有什么特点?怎么设计?从答案你就可以分辨出,⼀个产品经理是不是上道了。
如果让⼀个不上道的产品经理来说,他就会花过多的时间在ATM机的显性特性上。⽐如这个ATM机长什么样⼦,是长的还是宽的,界⾯是红的还是蓝的,是先出卡还是先出钞,等等。这个产品经理所有的观察和兴奋点,其实只是⾮常表⾯的⼀部分。
刚才说了,ATM机的核⼼服务是取钱。⼀台ATM机⾥要放20万的现⾦,如果⼀个银⾏提供100台ATM机的话,就意味着要把2000万的现⾦放到外⾯去。 就是说当你在提供核⼼服务的时候,也分流了企业的核⼼资源。
ATM机是红的还是蓝的,这不是服务的本质,我们是需要回到服务本质来看的。

基于这个服务本质我们需要有⼏个流程:
第⼀步,⾸先需要有⼀个战略判断,战略部门需要做出⼀个决策,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服务?提供这个服务对于企业,对于⽤户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时候ATM机有两个价值点:
• 第⼀个是放在营业⽹点的旁边,分流取钱的压⼒,我们看到所有银⾏的营业⽹点旁都会有ATM机。
• 第⼆个价值点是放在⼈流密集的地⽅,可以服务⽤户,增加企业的曝光,增强

⽤户黏性,提⾼好感度。
第⼆步,运营部门要对每⼀台ATM机有没有实现战略诉求来做价值评估。
⽐如,钱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取掉,那可能说明⼈流过少,这个点就应该拆撤;这个营业⽹点旁取现压⼒过⼤,⼀台ATM机不⾜,那就应该增加⼀台。
第三步,在运营部门对每个点的战略价值做完数据分析和价值评估之后,需要哪个点存在,我就要保证它的服务可⽤。

为了保障服务可⽤,还要做哪些事呢?
最⾸要的肯定是现⾦,⼀台取不出钱的ATM机就是个铁盒⼦,是毫⽆意义的,就像⽆数个App都做得很漂亮,但⽤户真正需要⼀个漂亮的界⾯吗?不需要。
就像我们在《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那⼀课说的, ⽤户需要的是即时满⾜。 我要取现马上给我钱,有源源不断的钱,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步,维护ATM机还要做很多其他事,⽐如说硬件管理。 要保障ATM机不能间断电源,打印机要能打印凭条,还得有油墨、纸张,打印机的硬件不能坏掉。
第五步,要有客服管理。 ⽐如机器突然吞卡了,出钞有问题了,⽤户要投诉,这得有⼈处理。

所以ATM机是⼀个最简单的产品,因为它提供的确定性就是出钞。钱是最简单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户区分,不管男⼥⽼幼,只要拿到钱,他就是满意的。

除了钱之外的任何⼀种商品,可能都是有⽤户区隔的。男性需求、⼥性需求、⽼⼈需求、孩⼦需求可能都不太⼀样。所以ATM机是不需要有⽤户区隔的,只需要能够保证确定性的供给,⽤户就会满意。

但即使是这样⼀个最简单的产品,你要能够保证服务,提供完整的系统能⼒需要七个岗位:战略、运营、现⾦、密码、硬件、客服、技术。

如果说每次取钱ATM机可以收两块钱,⼀台ATM机总体回收成本⼤概是10年,这就是整体的服务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死了,⽽⼀些看上去页⾯很粗糙,做得不怎么好看的⽹站和App依然有旺盛的⽣命⼒。因为稳定出钞,这个是最关键的。
持续地提供⽤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这个是关键。
如果你把过多的热情花在了诸如ATM机应该是什么形状的,是红的还是蓝的,可不可以再精美⼀点,这些显性特性的东西上,对于整体的业务效率和业务结果没什么影响。
本讲⼩结

如果回到第⼆模块讲的点线⾯体,你从“⾯”看回“点”的价值,这时候你就会发 现,今天的⼿机⽀付越来越普及,我们对现⾦已经没什么需求了。
所以对于ATM机这个“点”,我们基于上述的考虑,ATM机已经⾛向没落了,所 以基于它的技术开发和优化,可以整体降低投⼊了。
所以当你准备做⼀个产品的时候,你可以把ATM机这个最简单的产品拿出来对照⼀下:

  • 第⼀,你的产品在“点线⾯体”的什么位置?
  • 第⼆,你提供的是⼀个什么样的确定性?
  • 第三,为了保证确定性的稳定提供,你需要的系统能⼒都要包括哪些环节?你有 ⾜够的资本和能⼒来⽀撑所有的环节吗?

很多创业企业其实死在这⾥,你想提供取现服务,知道⼀台ATM机价格是20万,但是没有把它要⽤到的资⾦成本,以及它的七个岗位的运营成本和能⼒充分地计 算在内。

⽤我们的话来讲叫“⽼⿏尾巴”,就是你抓了⼀个很⼩的东西,你以为这就是全貌,但往前⾛⼀⾛,你才发现好⼤的⼀块还在后⾯,这是你完全不能够覆盖的,这样去做产品其实是很危险的。